中新社北京12月5日电 (朱贺)以“教育·科技·人才”为主题的首届港澳发展与创新学术论坛5日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百余位内地与港澳嘉宾参加活动,共话内地与港澳人才高质量培养。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致辞表示,论坛聚焦内地与港澳教育发展、港澳研究学科创新,又涉及港澳人才培养与国家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议题,是在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背景下对教育、科技、人才的全面解读。
国务院港澳办港澳研究所所长、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奚俊坚表示,培养适应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是时代赋予港澳的重要使命。国家“十四五”规划分别为香港、澳门明确了“八大中心”和“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港澳新发展亟需新型人才支撑;同时,港澳作为“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桥梁通道,要发挥好“超级联系人”的作用,需要既了解世情、国情、区情,又能服务国家和港澳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舒刚波说,内地和港澳的教育合作交流近年获得蓬勃发展。港澳青年教育培养是中央和特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是壮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的责任使命所在,也是未来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的历史任务。
活动中,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程介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和澳门城市大学校董会副主席孔繁清等嘉宾分别围绕“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教育与语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下港科大(广州)的设立与建设发展”“文明互鉴在澳门:历史、现状与展望”等议题作主旨演讲。(完) 【编辑:朱延静】
中新网吕梁12月5日电 题:聚焦特优农产品 昔日贫困地走出振兴“致富路”
作者 范丽芳 刘生锋
红枣、茶叶、高粱、小米……近年,山西临县雷家碛乡聚焦特优农产品,以特色产业为引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逐渐走出一条振兴“致富路”。
雷家碛乡有户籍人口19471人。过去,该乡基础差、底子薄,整体发展水平低,是全县最贫穷落后的地方。脱贫攻坚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雷家碛乡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三农”,打造发展新“引擎”。
图为雷家碛乡航拍景。刘生锋摄
乡村要发展,产业必振兴,雷家碛乡乡长张楷对此深有体会。临县是中国红枣之乡,红枣种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临县深挖红枣资源优势的同时,雷家碛乡积极推动红枣产业链全面转型升级。
其间,雷家碛乡与企业签订红枣林地流转协议,流转收入178.2万元,带动1965户枣农增收;通过打造临县最大的枣芽茶采摘示范基地,带动375户枣农在家门口就业;与临县青塘粽子产业园合作生产优质红枣,带动463户枣农稳定增收。
临县深挖红枣资源优势的同时,雷家碛乡积极推动红枣产业链全面转型升级。刘生锋摄
双井沟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桃是带领村民采摘枣叶子增收的第一批“能人大户”:“村里大部分是留守老年人,每年5月到8月,能收入7000元到1万元,不用等红枣下树,枣农就有收入,提高了枣农自愿管理枣树的积极性。”
雷家碛乡还立足优势产业,与酒企合作,采用订单农业模式,发展绿色酿酒红高粱种植14000余亩,让2024户农户,户均收入6800元,与种植玉米比较,户均增收2700元。
小米种植在雷家碛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基于此,雷家碛乡扶持引进集农业生产技术开发、咨询、推广和粮食加工生产为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注册开发小米品牌产品。从加工到包装,现代化生产流水线不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家乡的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土壤。今年32岁的高小聪与哥哥高文春联手,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做得风生水起。随着粉丝量的增加,临县的红枣、核桃、肾形大豆等长在深山的“宝贝”,开始走向北京、上海、江苏等全国各地,每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
上述数字化赋能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的模式,正在为雷家碛乡的发展赋能助力。(完)